管理的本质

2015-04-16    纪文龙    点击:[]

作者:苏勇

商学院的教学中忽视了作为管理主体的管理者和作为管理客体的被管理者都是一个个活生生的人。管理是建立在科学基础之上的一种艺术,并要有技术的支撑。管理的实施过程中,需要管理者根据具体情况进行具体分析,根据科学原则进行艺术性创新,并娴熟而高超地运用管理技巧以达到最佳的管理效果。

关键字:商学院教育,科学,艺术,技术,明茨伯格

多年来,我每次在给学生上课时,都会在开始阶段提出一个问题让学生讨论:管理,究竟是一门科学,还是一门艺术?

之所以提出这个问题,一方面是希望引导学生对管理的本质有一些深层思考,以更好领悟管理学的内涵;另一方面,我知道这类问题一定是仁智互见,且难以有一个唯一答案,所以也是希望通过这类问题,能预热课堂气氛,活跃学生思维。

每次问题一出,学生回应相当踊跃。认为“管理是一种科学”者,理由是管理学中有很多已经验证的公式、定理、理论和构念,这些经验证的学理性内容,放之四海而皆准,适用于中外一切企业,只要认真执行,便可使企业无往而不胜。而认为“管理是一门艺术”者,指出虽然管理学科确实有一些基础性的概念和理论,但是这就犹如绘画,虽然有透视、比例、光线等基本概念和理论,但是怎样运用却并无一定之规,全凭艺术家自由发挥,且每一位艺术家因为作画时心情、时间、地点、所画内容均不同,所以对于这些基本理论、概念的临场发挥都不同,因而造成的作品效果也大不相同。所以每一位管理实践者虽然可能学习同样的管理学理论和方法,但在管理实践中所获得的效果却大不一样。

若干年以前,读过加拿大麦吉尔大学教授明茨伯格的著作《管理者而非MBA》,深有启发,也曾多次推荐给MBA和EMBA同学阅读。明茨伯格教授以批判性眼光,来审视目前在西方已然相当成熟的MBA教育模式,其观点简而言之就是:管理者不是在课堂上教出来的,而是在实践中学出来的。这对于当今如火如荼被誉为“经理人摇篮”的MBA教育不啻当头棒喝。

虽然作为商学院教授,明茨伯格并没有彻底否定商学院教育的作用,但是他认为现在商学院的教学模式和内容,是将学生一个个都变成了“计算型”和“工具型”经理人,商学院给出的模式都是刻板和标准化的,商学院的教学中忽视了作为管理主体的管理者和作为管理客体的被管理者都是一个个活生生的人,这些活生生的人无论是在实施管理或是在接受管理中都处于某种变化中的不确定状态,而且每一项管理活动的实施也都面临环境和事物性质或多或少的不确定性,因此在管理活动中,虽然有规律可循,有公式可依,有定理可查,但应该更多强调管理活动参与者的社会性和创造性,高度重视管理者在管理过程中对管理理论、方法、运用程度等艺术性运用和创造性发挥,同时也要高度重视被管理者对管理行为的回应与互动。

所以,明茨伯格教授更加强调管理者对管理理论经过体会、感悟和深刻认知之后的创造性发挥和艺术性运用,而非简单复制和机械性实施。同样的管理学理论,感悟和认知程度不同的两个管理者在实际中运用的效果可能完全不同。原理都能掌握,但技艺明显有高低,因此完成的作品效果也大相径庭。

回到本文的命题,每每同学们也会在各抒己见之后反问老师的看法。我的回答是:管理是建立在科学基础之上的一种艺术,并要有技术的支撑。

这个回答并不是包罗万象,更非笼而统之,而是我经过反复思考后得出的结果。管理学是一门科学,有着经过验证的诸多科学内涵,并还有许多概念和理论正在不断被验证,当然也可能被颠覆,这正是管理学者的工作与使命。而管理实践,是建立在这些科学基础之上的一种艺术性的再创造活动,其中既包含管理者在实践过程中的创新,也包含着管理者与被管理者在互动过程中所产生的各种新出现的可能性因素,这些因素会使管理活动产生不确定性,而这也正是管理学要探寻的要义和其魅力所在。因此,管理的实施过程中,更需要管理者根据具体情况进行具体分析,根据科学原则进行艺术性创新,并娴熟而高超地运用管理技巧以达到最佳的管理效果。从这一点来说,所谓“权变 ”管理的意义就在于此。

文章原始出处:http://www.bk.fudan.edu.cn/d-1376283592980

上一条:中国企业如何应对“人口红利”丧失?

下一条:管理学如何“本土化”?

关闭

地址:上海市杨浦区国顺路670号李达三楼804室  复旦大学东方管理研究院 

联系电话:021-25011354